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浩瀚星河中,有这样一句诗,它以其深情与哲理,穿越千年的时光,至今仍被无数人传颂,这句诗便是: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它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,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人生哲理。
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的背景与作者
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是北宋词人秦观的代表作之一,创作于元丰七年(1084年),当时秦观因政治失意,被贬至郴州(今属湖南),心境颇为落寞,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依然以一颗细腻的心,捕捉到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的浪漫与哀愁,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。
诗句解析: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
这句诗,无疑是《鹊桥仙》中的点睛之笔,也是整首词的核心思想所在,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,表达了爱情的真谛——真正的爱情,不在于朝夕相处的缠绵悱恻,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共鸣,在于无论相隔多远,都能彼此坚守、相互思念,这种超越时空的爱情观念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爱情的高尚追求,也与现代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不谋而合。
诗词全文赏析
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全词如下:
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,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,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!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
开篇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”,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夕之夜天空的美丽景象,同时暗示了牛郎织女分离的哀愁。“银汉迢迢暗度”,形象地展现了他们跨越银河相会的艰难与不易,而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则以夸张的手法,赞美了他们相聚时刻的珍贵与美好。
下片“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”,进一步渲染了两人相聚时的温馨与梦幻,而“忍顾鹊桥归路”一句,则透露出离别在即的无奈与不舍。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作为结句,将全词推向了高潮,也是对爱情真谛的最深刻揭示。
诗词的深远影响
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自问世以来,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,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,它不仅成为了七夕节的经典代表作品,更被后人视为表达坚贞不渝爱情的典范,在历史的长河中,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此为灵感,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。
这句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也成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爱情箴言,它提醒着我们,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,不应过于执着于形式上的陪伴与依赖,而应更加注重内心的沟通与理解,只有当两颗心灵真正相通时,才能构建起坚不可摧的爱情之桥。
“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这句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,道出了爱情的真谛,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爱情不在于表面的繁华与热闹,而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共鸣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,静下心来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感动吧!